“伸个懒腰,脖子断了”、“打个喷嚏,腰椎间盘突出了”、“熬夜赶工,第二天直接心悸进急诊”……近期,一个带着自嘲与苦涩的新词——“脆皮年轻人”,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。它形象地描绘了一部分年轻群体看似强壮、实则身体频频“宕机”的健康状态。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热梗,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生活下的集体健康焦虑。
“脆皮”现象:身体亮起的红色警报
“我今年25岁,但我的身体好像52岁。”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小李苦笑着对记者说。上个月,他因连续加班后突发急性胰腺炎被送进医院,“过劳”的诊断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成了“脆皮”一员。“以前总觉得年轻是资本,现在才发现,资本也有透支的一天。”
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。社交媒体上,#脆皮年轻人#话题下聚集了数百万的讨论。网友们分享着各种令人啼笑皆非又心惊胆战的经历:周末爬山后膝盖积液、吃顿火锅引发急性肠胃炎、情绪激动导致呼吸性碱中毒……这些看似偶然的个体事件,串联起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图景。
据《2022年全民健康洞察报告》显示,超七成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困扰,其中颈椎病、腰椎病、脱发、肠胃问题等“老年病”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显著上升。另一项针对职场青年的调查表明,超过80%的受访者曾经历过“过劳”状态。
“脆”从何来?多重压力下的系统性消耗
“脆皮”现象的背后,是复杂的社会、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首要元凶是工作模式的变革与巨大的职业压力。“996”、“007”在某些行业已成为常态。长时间伏案、缺乏运动、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不足,正无声地侵蚀着年轻人的身体根基。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常委陈志刚教授指出:“持续性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会直接导致免疫力下降、内分泌紊乱,使身体进入一种‘亚健康’的易碎状态。”
其次,生活方式的巨变加剧了健康风险。数字时代,年轻人的休闲方式从户外运动大量转向室内娱乐,屏幕时间占据了生活主体。高油高盐的外卖、含糖饮料的过度摄入,以及“用最贵的眼霜,熬最深的夜”这种补偿性养生心理,共同构成了不健康的生活闭环。
再者,心理健康的隐性影响不容小觑。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日益普遍,而身心本为一体。长期的精神内耗会通过“心身疾病”的形式表现出来,如紧张性头痛、肠易激综合征等,这些都成为了“脆皮”的典型症状。
突围之路:从个体“自救”到社会“共治”
面对“脆皮”危机,年轻人并非坐以待毙,一场自发的健康“自救”行动正在展开。
在个体层面,年轻人开始将健康投入纳入“刚性支出”。健身房、瑜伽馆里出现了更多年轻的身影;保健品、体检套餐成为购物车里的常客;他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八段锦、冥想等传统养生之道。这种“边耗边补”的模式,虽显无奈,却也体现了积极的健康意识觉醒。
然而,个体的努力终究有限。破解“脆皮”困境,更需要来自社会和制度层面的有力支撑,实现从“自救”到“共治”的转变。
企业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,摒弃“加班文化”,严格落实劳动法,保障员工的休息权,并积极打造支持员工健康的职场环境,如设立健身房、提供定期体检、引入心理咨询服务(EAP)等。
公共政策与健康服务体系也需做出针对性调整。健康教育应前置并贯穿始终,鼓励社区和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年轻群体的健康科普和便捷医疗服务。将心理治疗更广泛地纳入医保,降低年轻人寻求专业帮助的门槛,同样至关重要。
专家视角:撕下标签,关注本质
社会学专家李明浩副教授认为,“‘脆皮年轻人’这个标签,既是年轻人的自我解压,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。它不应被视为个体脆弱的证明,而应被解读为一代人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所承受压力的集中体现。撕下这个戏谑的标签,我们看到的是对更合理的工作节奏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迫切呼唤。”
“脆皮”并非一代人的宿命。当青春的活力与时代的压力狭路相逢,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嘲讽或自我放弃,而是整个社会共同行动,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真正强壮起来的环境。毕竟,年轻人的健康,从来都不应是一件奢侈品。
作者:尹灵欣
